(原標題:“大資管”趨勢下的公募基金 差異化和內控管理將成核心競爭力)
新華網北京4月2日電 備受關注的《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業內稱為“資管新規”在3月28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獲得通過。
會議指出,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要立足整個資產管理行業,堅持宏觀審慎管理和微觀審慎監管相結合,機構監管和功能監管相結合,按照資產管理產品的類型統一監管標準,實行公平的市場準入和監管,最大程度消除監管套利空間,促進資產管理業務規范發展。
這意味著“資管新規”即將落地,這則涉及近百萬億元資金規模的規則如約而至,顯示了監管部門對行業整治的決心。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長張承惠在第十三屆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年會暨資產管理高層論壇上表示,“中國資管行業正經歷著二十年來都沒有過的巨大變革。”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表示,“資管新規上升到通過深改委會議,這個高度是前所未有的。”
“可以預見,未來機構靠通道做大業務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張承惠說。
資管行業回歸本源
防范和化解系統性風險被列為三大攻堅戰之一,市場對“資管新規”早有預期。此前,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出臺《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簡稱《征求意見稿》)?!墩髑笠庖姼濉窂膰揽仫L險、服務實體經濟、加強投資者保護、統一標準、打破剛性兌付、規避監管套利等多個方面進行了規范。
資管行業回歸本源已經成為各方共同關注的焦點。張承惠表示,“基金管理人要秉承‘受人之托,代人理財’的初心,把防范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作為核心目標,把深化金融改革作為根本動力,抓住我國養老金全面啟動市場化投資運營的戰略機遇,資管行業要回歸本源,開創大資管、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
全國人大財經委證券投資基金法起草工作組首任組長王連洲認為,未來的基金發展應該堅守資產管理業務本源,不斷強化勤勉盡責業務,切實轉變行業發展理念,從注重規模短期增長轉為注重高質量、可持續均衡發展,做好主動管理業務以推動權益基金的發展。
業內人士認為,“資管新規”打破剛兌,對于金融機構的固收類產品的沖擊較大。對權益類產品的影響會相對較小。如公募、私募基金權益類產品反而更有機會。由于投資者偏好原因,比較傾向選擇剛兌產品,現在資管產品打破剛兌,投資者或將更偏好權益類產品。
公募基金的新挑戰、新機遇
經過不斷發展,基金業在2018年迎來20歲生日。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年末,公募基金管理規模達到11.64萬億元,剔除貨基后,公募基金總規模為4.76萬億元。在“大資管”的發展趨勢下,業內人士認為未來公募基金的競爭會更加激烈,差異化和內控管理或將成為基金公司核心競爭力。
中國建設銀行總行個人存款與投資部副總經理曹偉表示,目前基金行業存在一些值得深思的方向性問題。一是現在客戶的想法和行為發生了很深刻的變化,過去更多的是研發產品并把產品銷售給客戶,但沒有更多從客戶角度出發看待客戶到底需要什么,應該給他提供什么產品;二是基金行業提供的標準化、無差別的產品已經無法滿足客戶個性化或群體化特殊的需求;三是單一的產品為客戶提供服務也面臨困境,客戶需要綜合化的解決方案和資產配置。
景順長城基金董事長楊光裕認為,公募基金未來仍面臨很多挑戰和壓力,也承載著很多的社會責任,如普惠金融、社保、年金等,這些領域都需要治理結構合理、投資管理能力強而且注重內控的公司在行業起到引領作用,基金公司在這些方面將大有作為。
楊光裕表示,隨著經濟發展,企業機構和個人資金越來越多、投資者需求越來越豐富,而未來大資管行業競爭的實力就看投資管理能力和內控的把握。
南方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市場官吳增濤則認為,未來要從更大的視野來看待公募。“一方面,未來隨著大資管的頒布實施,各類產品的標準會趨同,會給公募基金帶來更為公平的競爭環境。另一方面,各類機構也可以平等地進行市場準入,開展公募業務,因此未來大資管的觀念會更加寬泛,公募基金有更加公平的環境也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最終取決于各個公司的人才和機制,取決于差異化的核心競爭力。”吳增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