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曉宇 ○編輯 浦泓毅
在對外界公開征求意見半年之后,《證券公司投資銀行類業務內部控制指引》(下稱指引)上周末亮相,并將于今年7月起正式執行。指引在展業模式、收費原則、組織架構設置、薪酬激勵機制等方面進行了明確規定。業內人士表示,指引將進一步加速國內投行業務的差異化發展,未來券商投行業務有望形成兩極分化的競爭格局。
某中型券商投行部副總表示,新出臺的指引使得中小券商的投行業務在業務模式、薪酬制度、人員配置等諸多方面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以人員配置為例。此前,中小投行普遍“重發展、輕質量”,投行人員的配置以承攬、承做為主,常設的質控、內核等內部控制部門人員較為薄弱。根據指引,未來投行類業務需建立三道內部控制防線,項目組、業務部門為內部控制的第一道防線;質量控制為第二道防線;內核、合規、風險管理等部門或機構為第三道防線。
某中型券商投行部副總表示,公司近期一直在籌劃轉型事宜。早在征求意見稿發布之后,公司便著手調整組織架構,目前正在招兵買馬,逐步建立質量控制、內核等中后臺團隊,并嘗試平臺化管理,但過程并不順利。“新方案很難做,怕留不住能人,其他公司也面臨同樣的問題。”
指引明文禁止業務包干。而業務包干恰好又是目前眾多中小券商主流的展業模式,即項目總收入中的少部分歸券商所有,團隊拿大頭,團隊全成本核算,在覆蓋所有費用支出后,結余部分歸團隊所有。
一家小券商并購重組負責人也表達了對公司人才流動的擔憂。“小券商的平臺對投行展業提供的支持非常有限,只有激勵到位了才能吸引人才。如果個人能力不能得到體現,很可能導致人才大量流失。要么流向大平臺,要么離開這一行業。”
某大型上市券商董事總經理認為,指引引導券商組織架構及薪酬制度的調整,可能加速券商投行的差異化發展。目前,券商投行都傾向于賺通道業務的錢,而忽視企業內在價值。未來國內投行有望形成兩類公司,一是大而全的綜合類投資銀行,二是精品投行。前者為各類企業提供上市、再融資、發債、并購等綜合金融服務;后者將聚焦某一類,甚至某幾家公司,深度挖掘企業價值,其服務領域既有股權融資、債券融資、重大資產收購等牌照業務,也包含協助整合上下游資源等非牌照業務。
這樣的觀點也得到多家中小券商投行人士的認同。某小券商投行部副總表示,現在有券商為保住公司全牌照資質,不惜重金挖保代,養團隊,未來在增設質控、內核等中后臺人員后,這類券商花錢保牌照的成本將大幅抬升。與此同時,監管層嚴把上市關,近期已有券商的不少上市項目被否決,其投行部門收入將受到很大影響。而過會率低企會有損公司的美譽度,這又會拉低公司未來獲取項目的能力,這類投行未來生存堪憂。“短期可能看不到,長期而言,必然有券商放棄投行牌照。”